20130508

打開盒子的自我發現:從參訪火盒子版畫工房談起

陳曉朋

「『火盒子』這個名字來自於工作室成員們的一種想像,基於對於創作的熱愛,我們希望以藝術的力量來為這個社會做點事。力量雖然小,但是星星之火也有可能燎原,也能在黑暗中綻放光明。」火盒子版畫工房負責人陳華俊老師如此說。

2013年三月的春天,帶領臺藝大美術系版畫藝術碩士班學生拜訪火盒子版畫工房,是我第一次進入火盒子的工作室。然而早在1997年的時候,我就對火盒子有了印象。那時候的我,是北藝大美術系三年級版畫組的學生,在董振平老師的帶領下,前往位於士林的新臺北藝術聯誼會,參觀蔡宏達逝世週年的紀念個展。當時所有到場的同學都對蔡宏達的作品感動不已,每個人手中拿到的《蔡宏達紀念畫集》和《蔡宏達紀念詩文集》,更成了我們時常討論的話題,而也是這次的經驗讓我知道了火盒子版畫工房。

火盒子版畫工房的創始成員是蔡宏達、顧何忠、張堂金庫、陳華俊四人,當年他們都是文化大學美術系的學生,受到系上版畫老師吳石柱的啓蒙,對版畫創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了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創作空間,這群年輕創作者在陽明山上的一個老舊三合院成立了工作室,當時是1991年。而我所拜訪的火盒子版畫工房,已經是1998年搬遷到士林的工作室現址。工作室的性質,也由比較類似藝術家的個人工作室,轉變為以教學和承接委託印製為主的版畫工作室。

在抵達火盒子工作室門口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它位在士林鬧區一家喪葬禮儀社的樓上,或許這不過就是一家商店,但是如此的地點卻讓我感受到一股莫名的超現實感:這是個和另一個世界的人當鄰居的工作室。而踏入火盒子時的瞬間感想則是:好「名副其實」(有如盒子般的)的版畫工作室!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工作室的空間倒也充分利用到某種極致,這又給了我另一種驚奇感。

火盒子當年的成員中,蔡宏達因病早逝,顧何忠和張堂金庫轉向油畫創作,如今工作室由陳華俊負責主持。而其實在2004年的時候,因為參加國美術館配合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所辦理的藝術家駐館教學活動,我就認識了一起帶領工作坊課程的陳華俊老師。我記得和華俊聊天很愉快,我們和同樣參與工作坊教學的黃椿元老師,在工作坊結束後,還一起到華俊文化大學學妹、藝術家鄧文貞的臺中住處,享用她精心料理的法式晚餐,再開車從臺中一路暢談返回臺北。

那麼,為何如今才來拜訪火盒子版畫工房呢?我想,這和我的創作生涯中,曾經暫時離開版畫,但又回到版畫的道理是一樣的。大學時代的我熱愛版畫,可以熬夜整晚製作版畫,和大部分的版畫創作者一樣,花了長時間在構圖、製版上色和壓印的過程後,看到自己渴望的圖像在掀開版畫紙的那一剎那間出現,感到萬分的興奮與滿足。然而,藝術家的創作旅程總是需要成長與改變的,大學畢業後,我進入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環境的轉換與新的觀念的衝擊下,對於創作有了不一樣的思考與理解,也開始感到版畫的表現無法滿足當時我對藝術的想像。碩士班階段的第一年,我仍然以版畫為主要的創作媒體,但是很自然的,後來就漸漸轉往繪畫和其他媒材的使用。

一直要到2011年的暑假,透過文建會(現文化部)藝術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的徵選,我到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安德森牧場藝術中心 (Anderson Ranch Arts Center, Colorado, USA) 駐村,期間參加由保羅穆羅尼 (Paul Mullowney) 所主持的大型木刻版畫新技法工作營 (New Approaches to Monumental Woodcut Prints),才又回到版畫創作的軌道裡。也許是時間點與地點都對了,這段駐村時光的創作,讓我重新思考版畫的意義與可能,某些從前對於版畫的熱情似乎又再度出現。而這段旅程的過程,我以為是無法刻意計畫的,就像是真正的靈感,不應該只是一種「上帝幫忙」、純粹靈光乍現的東西,相反的,它比較像是經過充足的思考、閱讀與嘗試後,在適當的時間點,自然會跑出來的東西。

拜訪火盒子版畫工房,讓我有一種宛如打開盒子、恍然大悟的感覺。我不但更深入認識這個自己聽聞已久的版印工作室,在廣義的面向上,這趟行程也提供一個讓我思考自己創作歷程的機會:這些年來,是什麼讓我想創作我所做的作品呢?過程中有那些想法改變了呢?有那些部分被保留起來了呢?又有那些東西變得比較重要呢?而我以為,就像是愛情,只要是真愛,何必分性別?如果追求的是藝術,又何必分版畫、繪畫,或是其他媒材呢?

在創作的路程上,和火盒子版畫工房當初取名的原由一樣,我也是小小的火苗,我期待自己有綻放光明的力量。


--

火盒子版畫工房
成立年度:1991
創始成員:蔡宏達、顧何忠、張堂金庫、陳華俊
現負責人:陳華俊
地址:111台北市士林區中正路427號3樓
電話:0936-906-3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