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4

版畫為基礎的複合媒材作品:從板橋435藝文特區兩個展覽談起

陳曉朋

板橋435藝文特區萬板館和光復館同時展出《Chop! Chop! 顏勤、范姜道歆雙個展》與《EP信仰-傅聖棻、吳嘉娣雙聯展》兩個版畫展,所有展出作者都是目前就讀於臺藝大美術系版畫藝術碩士班的年輕創作者,雖然是研究所學習過程中的階段性作品發表,其展出形式與內容表現卻與一般版畫展對比出明顯的差異,就版畫為基礎的複合媒材作品的發展可能與意義面向上,這兩個展覽是值得觀察與討論的有趣案例。

Chop! Chop! 顏勤、范姜道歆雙個展

在雙個展中,顏勤同時展示了紙版(作品主版)和以凹版技法印刷紙版而得的凹版畫。作者以不同材質、紋路、色彩和厚度的紙張來製版,如此一來,紙版不但容易印製出豐富肌理層次的圖像,本身也有立體物件的構成美感條件基礎。而在范姜道歆的展出區塊中,藝術家在厚紙板、畫布、木版等不同材料的支撐基底上,重覆絹印不同的圖像,部分製作於木版的作品,於絹印完成後再以雕刻刀挖鑿出線條,甚至用畫筆在雕鑿出的凹痕內著色。

在創作內容上,顏勤作品中的類建築風景結構造形,乍看之下像是降落在某個外太空星球的太空機器,畫面傳遞出來的強烈空間動態感,以及刻意製造出來的多視角觀看可能,暗示了人類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狀態與選擇。范姜道歆的作品則藉由類似自動性技法所產生的滴灑、流動效果,企圖顯現作者夢境中的潛意識想像;畫面層次堆疊繁複,色彩豐富絢麗,隱約中浮現特定人物肖像的造形。兩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中,幾何與有機、風景物件與人物想像的兩極化形式表現與關注主題,在同一展場空間內呈現巧妙的對比。

EP信仰:傅聖棻、吳嘉娣雙聯展

在雙人聯展中,傅聖棻同時展出作品主版(木版)和透過主版印刷而得的畫面,作者先在木版上構圖,然後如同繪畫般的在木版上面塗繪油彩,再以雕刻刀雕鑿出主要圖像的輪廓線條,最後以凸版方式印刷,並在印製出來的畫面上以手上彩描繪。吳嘉娣則展出一系列由多片透明壓克力版重疊組合而成的立方體裝置物件,每一片壓克力版上皆有透過絹印而產生的圖像,作者也同時展出三件由凹版技法和凸版技法搭配印製而成的併用版畫。

透過在木版上描繪、雕刻與轉印而得的圖像,傅聖棻想要表達身體被破壞的感覺,每件作品中佔據畫面中心的人物形象都是肥胖者,受傷了的肥胖者更得以傳遞出物理性以外的,一種和體態審美、飲食心裡有關的傷害感受。吳嘉娣以相機為拍攝工具,捕捉自己長期在市集工作中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再利用電腦軟體進行特效處理,將照片轉換為以輪廓線為主的圖像,用以強化特定生活面向取樣的訊息傳達。而展名《EP信仰》以「EP」(Exhibition proofs,展覽用試版) 兩個英文字母的造形接近中文「印」字為靈感來源,說明了這次聯展的最重要意義,在於表現兩位藝術家對於版畫創作的信仰。

觀察提問:作品內容與展出形式

上述兩個展覽傳遞出值得討論的現象訊息。首先,展出作品大部分是發展過程中的作品,充滿創意與新鮮想法,但也因為處於測試與實驗的階段,尚有思考面向的問題待釐清,例如:顏勤和傅聖棻的作品中,版與印出畫面的鏡射圖像與對比材質,是否為創作思想的部分內容?或能有效做為解決創作問題的方法?范姜道歆以絹印(有意識的製版與印刷步驟)展現個人內在潛意識的想像,是否能比自動性技法所創造出的形象更具說服力?吳嘉娣以物理性的層疊、封存形式來再現市集生活片段的心裡狀態,是否能表現出顧名思義以外的其他意義可能?

其次,嚴格說起來,這次展出的作品可以被歸類為複合媒材作品的範疇,包含彩繪後雕版再印刷、印製後描繪及雕刻版材、裱貼、手上彩、立體物件、裝置呈現等,即使是透過印刷版材所得的畫面,也不是純粹單一版種的表現。而就創作內容而言,版畫技術的複製特色或複數的要求,在這些作品中不是一種必須,也不是作品成立的必要條件之一。更特別的是,做為全臺灣唯一的版畫藝術碩士班的學生,這些年輕創作者選擇以不只是「版畫」的製作方式來創作(這點特別表現在作品材質的多元運用上),這個動作可能出乎一般版畫創作者的想像,卻是值得思考的現象。

當代思考:版畫為基礎的複合媒材作品

版畫的出現和其實用功能性有關,所有版畫技法出現的時候,都是當時最新穎、最進步的技術,以中國唐代流行的雕版印刷術(目前仍無法認定確實發明年代)為例,即是因應大量印刷書籍的需求而出現的,又如十八世紀開始於德國的石版畫技術,則是當時用來做為印製樂譜的工具。大部分的臺灣版畫創作者透過學院的學習系統,習慣以凹、凸、平、孔四種版種技法,配合版畫號數簽名定義的規範,創作「版畫」的版畫作品。但是到了當代,當版畫脫離原本的實用功能,轉變為一種創作媒材時,除了追求最新奇的製版技術、印刷技法,以及版畫材料的開發外,思考版畫在當代藝術的定位及其多元表現的可能,也許是個更重要的議題。

當代藝術基本上是觀念導向的,藝術家混用各種媒材來創作不是新鮮事,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例如:美國的羅伯特羅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日本的草間彌生 (Yayoi Kusama, 1929-)、美國的理察賽拉 (Richard Serra, 1939-)、琪琪史密斯 (Kiki Smith, 1954-)、南非的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 1955-)、德國的安森基佛 (Anselm Kiefer, 1945-)、塞爾維亞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c, 1946-)、英國的達米恩赫斯特 (Damien Hirst, 1965-)、中國的張洹 (1965-) 等,即使其為人所熟知的代表形象是畫家、雕塑家、動畫家、觀念藝術家,或行為表演藝術家,他們也創作版畫,或透過與專業版印工作室合作來創作版畫,並獲得了很好的成績。

如果專攻其他媒材的藝術家可以因應作品內容需求而創作版畫,是否版畫創作者也能跨足其他領域,或將版畫的特色與其他媒體結合呢?版畫為基礎的複合媒材作品可以是當代版畫創作的一個很好的選項,中國徐冰 (1955-) 的創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出身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碩士班的徐冰,對於傳統版畫的認識與掌握自然不在話下,然而他的代表作《天書》(1987-1991) 和其之後的作品,大部分都不是傳統的版畫形式,而是以版畫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複合媒材作品。而這裡所謂的「以版畫為基礎」,除了物理性版印的視覺表現外,也包含印刷概念的延伸,例如:其與文字、文化關係的衍生討論。很自然的,許多徐冰的作品也不再是傳統上被定義為版畫的作品了。

如此操作可能引發疑問諸如:版畫在哪裡?是不是版畫?什麼是版畫?如何界定版畫?然而就創作的本質來說,這些疑問其實從來就不是藝術的重點。那麼,脫離純粹版畫表現的以版畫為基礎的複合媒材作品,又代表了什麼重要的意義呢?或許策展人克里斯多夫查里士 (Christophe Cherix) 為紐約現代美術館2012年《印/外:二十年來的版畫》一展所撰寫的專文〈印/外〉中,結論當代版畫創作發展面向的一段文字是個直接且切中問題核心的說明:「當檢視過去二十年間(藝術家們)所創作的那些非凡計畫的廣闊範疇(意指該展中所呈現的各種以版畫為基礎發展出來的作品),我們見證的或許不是版畫媒體的消失,而是一個版畫能夠真正被稱為『藝術』的時代的開始。」(Looking at the vast range of extraordinary projects produce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it is perhaps not the disappearane of the print medium that we are witnessing, but rather the advent of a time in which prints will simply be called “art.”)[1]

1. Cherix, Christophe, "Print/Out," Print/Out: 20 Years in Print. New York: MoMA, 2012 at page 26.

--
Chop! Chop! 顏勤、范姜道歆雙個展
EP信仰-傅聖棻、吳嘉娣雙聯展
開幕時間:2013.07.06(六)3:00pm
展覽時間:2013.06.29(六)-2013.07.11(四)
展覽地點:板橋435藝文特區(220新北市板橋區中正路435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