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帕克特×藝術家-二百二十件合作計畫+5》(Artists’ Editions & Collaborations + 5 Since 1984) 一展,主要展出與《帕克特》(Parkett) 雜誌合作的223位藝術家作品兩百二十件。《帕克特》1984年創立於瑞士,性質上屬於國際性的當代藝術雜誌,每期主動挑選三至五位當代藝術家參與雜誌的編輯過程,包括:建議書寫專文的作者名單、設計發想、圖片挑選,以及合作藝術品的創作計畫。本次展出的《帕克特》藝術家作品,以生活中的室內空間為主題,劃分為工作室、遊戲間、衣物間、閱讀室、花園與城市五個展區。在《帕克特》合作藝術家的作品展區外,北美館也另外規劃了「+5:會面室」做為搭配,以五組臺灣、日本藝術機構與藝術家合作的案例,企圖展現機構和藝術家兩者共同合作所能激發出來的多倍能量。
「藝術家的書」的概念
做為一本介紹與討論當代藝術的雜誌,《帕克特》紙本的呈現形式和與藝術家之間緊密的合作計畫,很容易引起它和「藝術家的書」(Artist’s Book) 的思考連結。在談論「藝術家的書」之前,需要思考什麼是書、書的功能,以及書的可能形式。基本上,書是一種承載特定知識訊息的載體,書的功能即是傳遞此知識訊息,只要具備這兩項條件,就能成為一種書的形式。書的物理性構成材料有無限的可能,其中紙張裝訂成冊的形式,因為具備合理的材料價格、易於取得與製作,以及便於攜帶傳播的特性,是最常看到的一種書的形式。
那麼什麼是「藝術家的書」呢?如果單純以藝術的表現形式來說,「藝術家的書」就是藝術家的創作以書的形式來呈現,屬於一種作品類型。和其他媒材的作品一樣,「藝術家的書」的內容有無限的表現可能,但是它通常以物件的姿態出現,特別是以實體的書的形式出現。而如果就廣義的思考面向來說,任何與藝術家有關的書都可算是「藝術家的書」,《帕克特》的主要閱讀對象是對當代藝術藝有興趣的讀者,藝術家佔其中的大部分比例,這本藝術家喜愛閱讀的雜誌自然也算是一本「藝術家的書」。
北美館規劃的「+5:會面室」中,由臺灣當代藝術家提供書目的閱讀展區,以及臺灣藝術雜誌的展區,呈現的都是廣義的「藝術家的書」,也就是藝術家所看的書。其中藝術家閱讀書目的展區由蔡佳崴 (1980-) 所發起,邀請袁廣鳴 (1965-)、葉偉立 (1971-)、崔廣宇 (1974-)、楊俊 (Jun Yang, 1975-)、吳季璁 (1981-)、余政達 (1983-) 等十幾位當代藝術家,提供其認為影響自己創作的重要書籍來展出。從這些書目中可以觀察到,除了談論藝術的書籍外,也有宗教、科學、文學等不同領域內容的書,這些性質上比較接近提供內在生成養分的「藝術家的書」,對於幫助觀者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維有很大的助益。
「藝術家的書」與版畫
《帕克特》雜誌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和藝術家合作的創作計畫,平面與立體的作品皆有,含括物件、裝置、照片、錄像等不同的創作媒材,其中版畫和版畫有關的作品比例極高,佔了所有展出作品的三分之一,義大利的恩佐古奇 (Enzo Cucchi, 1949-)、法蘭切斯科克萊門特 (Francesco Clemente, 1952-)、美國的愛德華魯沙 (Edward Ruscha, 1937-)、布萊斯馬丁 (Brice Marden, 1938-)、詹姆士特瑞爾 (James Turrell, 1943-)、德國的喬治巴賽利玆 (Georg Baselitz, 1938-) 等藝術家,不但為《帕克特》創作了版畫作品,並將這些作品直接裝訂於雜誌中。
版畫和書都具有複數及易於傳播的特性,從中國唐代即很發達的雕版印刷,到當今印刷廠普遍使用的平版印刷,版畫技術和版印原理被廣泛使用來大量印刷書籍,而大部分實體的、一本以上而內容相同的書,都可以算是版畫的延伸產品。當今也有許多藝術家直接以版畫作品來完成整本「藝術家的書」(版畫書),例如:德國的瑞貝卡洪 (Rebecca Horn, 1944-)、塞爾維亞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c, 1946-)、美國的琪琪史密斯(Kiki Smith, 1954-),以及英國的安尼斯卡普爾 (Anish Kapoor, 1954-),都創作了相當精彩的版畫書,並以可折疊式單件、散件盒裝、裝訂成冊等多種不同的形式呈現。
「藝術家的書」,複數與版數
傳統上,藝術品的重要價值之一在於其獨一無二的原作特性,以版數 (edition) 呈現的複數藝術 (Multiple Art) 如版畫、攝影等作品,即使藝術性不少於單一原作的作品,其價格往往低於繪畫等唯一原作的作品。德國藝術家喬瑟夫波依斯 (Joseph Beuys, 1921-1986) 曾經說:「我對以版數形式呈現的物理性媒介的分配感到興趣,因為我有興趣散播思想。」(I’m interest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hysical vehicles in the form of editions because I’m interested in spreading ideas.) 如此複數藝術也因具有非單一原作和較為便宜的價格,讓更多人有機會得以擁有,並接收到藝術家的思想,具有「藝術的民主化」 (Democratization of Art) 的功能。
一般書籍和雜誌做為傳播思想的媒介,自然以複數的形式出現,並以相當的印刷數量發行到各處,部分暢銷者並以再版的方式繼續印刷販售。基於其介紹當代藝術思潮與傳播藝術思想的目的,《帕克特》雜誌也是一本大量發行,人人皆可擁有的「藝術家的書」。令人玩味的是,《帕克特》與合作藝術家的創作計畫,一方面強化了該雜誌與藝術的真實連結,另一方面,在強調普遍流通的雜誌中置入藝術品,也創造了一種矛盾,因為大量印刷雜誌得以降低其單一售價,使之廣泛流通,而藝術品強調的,卻往往是「物以稀為貴」所造成的高價。
佔《帕克特》合作藝術品中相當比例的版畫作品,是和上述議題有關的另一個值得觀察的作品形態。做為一種複數藝術,藝術家以版畫做為搭配《帕克特》的創作計畫,似乎頗為符合雜誌出版所期待的大量流通與合理售價的要求。有趣的是,曾經做為複製工具,用來滿足大量印刷需求的版畫,到了近當代,當它轉變成為一種創作媒材時,為了證明其同時存在非單一原作和維持一定的售價水平,不再套用一般書籍和雜誌大量印刷的模式,或出現多次再版不斷印刷的現象,相反的,而是以限量版數 (Limited Edition) 的姿態現身,當今許多版畫工作室和藝術家合作出版的版畫書,就是一種號數通常控制在一百本以下的限量的「藝術家的書」。
--
藝術家:湯瑪艾柏玆 (Tomma Abts) 等223人
展覽日期:2013.05.18(六)-2013.08.25(日)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104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