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5

轉捩年代:甲午乙未戰爭浮世繪展

陳曉朋

日前參觀在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所展出的《轉捩年代:甲午乙未戰爭浮世繪展》一展,這個展覽由清大文物館籌備處主任馬孟晶老師所策劃,馬老師是史丹佛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專長為明清版畫和明清出版文化,對版畫有高度的關注和嚴謹的研究。這個展覽的作品由清大楊儒賓教授伉儷捐贈,透過內容分析和選件,馬老師將其規劃為媒體與技術、題材與呈現、繪師與風格三個主題單元。

這次展出的是明治時期的浮世繪作品,背景是日本國內對於日清戰爭(甲午戰爭和乙未割臺)的關注,讓戰爭變成所有媒體報導的重點,提供了原本已經沒落的浮世繪出版業最後一次復活的機會。在這之前,我對浮世繪的印象全是江戶時期的作品,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這批相當精彩的明治時期作品,改變了我對日本浮世繪的刻版印象,其中,我對這批浮世繪的畫面表現特別感到興趣:

一、圖式構成:由西方傳入的單點透視法被大量使用,人和物的造形明顯表現出由光線所造成的明暗和立體量感,遠近的空間安排也有類似空氣透視法(前景清楚,背景模糊)的處理,比較少出現江戶時期作品中所常出現的平行等積透視法。

二、色彩使用:大部分的作品是由多種顏色所描繪的錦繪,相較於江戶時期比較多使用礦物顏料,在這時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工業色的運用,如洋紅和亮淡紫。色彩的佈局也出現了如現今卡通或漫畫中所常出現的局部或重點式的著色安排。

三、描繪手法:有些明顯受到西方繪畫風格的影響,著色技法開始出現具強烈繪畫性效果的渲染技法(和江戶時期常使用的均勻漸層效果不同),目的可能是為了有效傳遞新的空間透視感,或以木刻來模仿當時已逐漸普遍的石版畫效果。有些作品以類似現今卡通或漫畫的線條來處理爆炸、雲朵和奔跑的效果,算是浮世繪作品中相當新穎的描繪手法,特別能表達出那個時代的節奏和速度感。

整體而言,不同於江戶時期浮世繪普遍具有扁平感的造形,受到西化影響的明治時期浮世繪,雖然不少場景內容的刻劃和視覺造形的描寫還是憑想像得來,不過畫師對於表達一定程度的寫實是有企圖心的。透過多件作品的對照和比較,也可看出有些畫師擁有描繪傳統浮世繪的技術,畫面也保留比較多江戶時期的構圖法則,反之,有些則明顯大量採用西式畫法或更自由的表現方法。

《轉捩年代:甲午乙未戰爭浮世繪展》所展出的明治時期浮世繪作品反映了當時日本國內因為戰爭影響的生活狀態,它們紀錄的不只是當時的戰時景象,也含括受到西方影響的各個面向,如西化的日常生活文化,包含思考和心靈想像。我想,這個展覽真如主標題名「轉捩年代 」一詞,說明了在一個好像所有事物都在變動的時間點裡,創作者企圖以新的題材、新的圖式構成,以及新的版印技術來述說他們所觀察到的新的世界。

--
轉捩年代:甲午乙未戰爭浮世繪展
展覽時間:2018.04.23(三)-2018.08.03(六)(延期至2018.11.09)
展覽地點: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旺宏館一樓(300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