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一趟花蓮行,其中拜訪了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花蓮舊酒廠),在參觀園區的日式老建築和文創商品的市集攤位時,圍繞著園區地面一大片草皮的鑄鐵水溝蓋吸引了我。這些水溝蓋以當年酒廠所生產的酒類名稱為主要的說明圖案,包含:米酒、小米酒、紅露酒、糖蜜酒等中文名,字體外再搭配釀造這些酒類所需的植物、穀類等裝飾圖案。
由於我對於酒精類飲品相當感興趣,不禁好奇的在這些水溝蓋旁觀察了許久。我發現這些水溝蓋上面的造形,除了存有當時年代特有的設計風格,又有經過時間與環境變遷,因為普遍品味改變而產生的一種鄉土味。我也對製作這些水溝蓋所使用的模造鑄鐵技術感到佩服,如此純熟的技術讓水溝蓋上的裝飾圖案清晰顯現,凹凸有緻又不過度誇張,以致阻礙路人行走。我觀察到這些水溝蓋上雖有模造而成的凹凸裝飾圖案,其最表面卻非常平整,整體層次表現頗為接近版畫中的凸版效果。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水溝蓋讓我聯想到,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空間中,除了常見的做為辨識身份使用的印章外,道路邊的人孔蓋、石碑、木刻匾額、錢幣、牆面上的浮雕、磚瓦、磁磚、馬賽克等,都是可以拿來拓印的物件,而現實上,任何表面上有浮凸肌理的物件也都可以拿來拓印。另外,人的身體也是很好的可拓印原形,如:唇印、指紋、掌紋、腳印等。
我思考到在製作凹凸實物版的時候,大部分創作者很自然的會去收集一些現成的、表面上有凹凸紋理的材料做為製版使用,例如:樹葉、毛線、紗布、瓦楞紙等,可是除此之外,就很少人更廣泛的從生活中去發掘可直接拓印的物件,或從這些可拓印的物件發展可能的創作計畫。換句話說,一般版畫創作者習慣於特定的版材與固定的創作方式,總是先製版後印刷,不常略過製版的步驟,選擇以現成物(自然物)(ready-made) 或俯拾物 (found object) 來進行拓印。而我以為,在當今版畫創作已經從單純的版畫 (Print) 轉變為版畫媒介 (Print Media) 的概念下,如果物理性實體的版的概念可以被打破,直接以現成物做為印刷媒介的操作手法,自然也是版畫創作領域裡一個值得開發的區塊。
*拓印現成物而成的當代藝術作品以中國藝術家徐冰 (1955-) 的《大輪子》(1986) 和《鬼打牆》(1990) 為著名代表。
--

有「米酒」字形的水溝蓋
鐵
2013(拍攝年)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花蓮,臺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