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朋
結語
綜觀董振平四十年來的版畫創作,大學時期受廖修平的版畫啓蒙,任教協和時期的風格奠基,留美時期的發展轉向,以及返臺任教後因年齡增長及歲月歷練的影響,董振平所關注的議題不斷變化。董振平展現「醜陋美感」意識的版畫,傳遞藝術家對於社會層面與現實生活的思考,不僅揭露整個臺灣大環境特有的弱質粗糙文化本質,也凸顯藝術家所體認到與所勇於承擔的社會責任。董振平作品中的「迴旋穿透」形式,結合版畫與雕塑的概念原理,突破造形上的傳統定義,兼具二度空間的平面性與三度空間的立體性,傳遞出視覺虛像與物質實相的共存可能,建構屬於藝術家獨創的形式美學。董振平對於萬物本質「循環意識」的思考,從西方世界主義轉向個人東方背景,回歸更具普遍性,有關自然運行、生命本質,以及意識形態的探討。可以說,董振平創作的關注重點,包含由外探討社會現實的議題,而內回應個人心境關照與生命本質,充分展現藝術家思想的高度與廣度。
臺灣自現代版畫的發展以來,大抵走在一個追求卓越技術的道路上,只有少數版畫創作者能跨足其他媒材的創作,並以版畫做為解決創作問題的方法,董振平即屬於如此特例之一。董振平結合版畫與雕塑原理創造出嶄新的版畫美學,他的「迴旋穿透」形式作品,唯有在如此兼具版材平面性與空間穿透性的概念下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董振平的版畫除了展現高度手感與靈活度,亦接受版印失誤性與意外性所帶來的啟發,他接納現實不完美之處並將之改造為藝術的手法,特別顯現於處理作品中的「醜陋美感」意識,並將之轉換為對於社會現實的正面性提示。董振平所運用的版畫特性如複數性、轉印性、失誤性,不但符合藝術家本人爽朗豪邁、不拘小節的性格,更體現出版畫創作的勞動本質與草根精神,深刻展現了版畫來自民間、為普羅大眾服務的精神。而董振平所創作的數位及複合裝置版畫,則說明藝術家如何應用新的觀念和技術來處理創作思考的問題,在反映創作與時代動脈緊密結合的同時,也回應了各種版印技術的發明,總標記著當時科技進步的初始定義。
在人生的道路上,董振平追隨著廖修平作育英才的腳步,在學院中教授版畫課程長達三十年(1984-2014),受其教導的學生在藝術界、教育界、版畫工作室等業界,皆有良好的發展及表現。春風化雨之外,董振平的藝術創作始終維持著相當的高度與能量,伴隨著時代環境變遷的影響,以及藝術家對於生命和所處環境的關懷,他的版畫走在一條迥異於藝術家同期創作同儕的路徑上。一路走來,董振平宛若一位英勇的騎士,雖然孤獨卻充滿勇氣,大步堅定地行走在自己嚮往追求的創作旅程中,更者他不以現有成就為滿,至今仍然持續奮力進行創新性的創作。董振平那永保前進的創作意志和行動力,深刻地展現了藝術家對於創作的高度自我要求與永無至盡的自我挑戰,也反映了版畫的精髓,一種無限延伸與衍生精神的最佳鐵證!
參考文獻
倪再沁(1992)。台灣新生代美術的再檢證─行為與表演篇·塑造篇。雄獅美術,256,20-39。
陳曉朋(2003)。我的創作歷程/董振平。大趨勢,9,50-61。
黃麗珍(2002)。驅策藝術馬體的精神騎士-董振平。新觀念,165,36-41。
董振平(1992)。迴旋穿透系列的版畫-董振平的藝術觀。藝術評論,4,222-229。
董振平(1995)。董振平版畫。臺中:新展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董振平(1996)。董振平雕塑個展:生老病死 II。臺北:福華沙龍。
董振平(2000)。董振平作品集:環視事紀。臺北:臺北縣文化局。
董振平(2014)。打鐵趁熱:董振平公共藝術。臺中: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
董振平
文字慾III
1999
鋁凸版、絹印、裱貼
50x120公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