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朋
在東西方的歷史上,版畫的出現都是做為紀錄、複製、滿足大量印刷需求的務實工具,具有科技性、複數性、組構性、程序性......等特性。自現代以來,版畫慢慢轉變為一種創作媒體,它的可複製性和分配的潛力,更常常與社會改變的活動連結在一起(現實的民主化),以五○年代末期流行的照相製版絹印為例,圖像取得與印刷執行快速便利,它所能製造的平滑亮麗畫面及當代色彩,特別能反映當時生活的速度與節奏,在英國和美國引發了普普藝術(Pop Art)的風潮。而版畫做為一種複數性藝術所帶來的藝術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Art),在擴大藝術內容的影響力之外,複數圖像的力量也改變了藝術家的創作思考,開始出現運用重複性(Repetition)、系列性(Seriality)、群組性(Grouping)的創作方法。在現在,更有許多藝術家把版印方法當成一種創作方法學,其中表現的最為淋漓盡致的例子大概就屬中國藝術家徐冰(1955-),他的作品探討文字、印刷術和文明發展的關係,擴及中西文化相容相異的議題。
如同上述,版畫的角色隨著時代環境而改變,逐漸從複製工具轉變為創作媒體,版印技法廣泛地被運用到各類型的創作上,版畫原本的工具性格,也逐漸轉變為具目的性的工具化圖像生產使用。而這當中發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同於傳統,由版畫總是複製繪畫的狀況,轉變為繪畫反而開始使用版畫特有的圖像效果。比較常見的例子有:美國藝術家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 1923-1997)的繪畫(通常是畫布上的油彩)刻意描繪出絹版畫所常使用的網點效果,用來強化描繪對象的時代流行意味,這和傳統印刷上為了製造如彩色照片般、多彩的立體畫面的分色模式,意義完全不同。又如以政治波普(Political Pop)作品聞名的中國藝術家王廣義(1957-),他的《大批判》油畫系列模仿文革木刻版畫所特有的刀法筆觸及鮮明色彩,企圖以強而有力的線條和扁平化的圖像來營造強烈的視覺張力。
--
王廣義
大批判系列:Coca-Cola
1993
油彩、畫布
200x200公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