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朋
目前在非常廟藝文空間(VT Artsalon)所舉行的《有印良品-藝術家與絹印作品展》中,一共展出12位藝術家的限量版畫作品,內容全部是由悠畫廊出資、椿版畫工作室製作的「台灣當代版畫創作計畫」的作品。「台灣當代版畫創作計畫」藉由專業版畫工作室的製作技術,協助藝術家創作原創版畫,而悠畫廊的資金挹注,則讓工作室和藝術家免於煩惱製作經費的來源,得以專心於作品開發與製作。
非常廟在辦理《有印良品》的展覽之外,也配合展覽規劃了兩場有關版畫的座談會,其中一場由陸潔民主講版畫的收藏,另一場由梅丁衍主講版畫及其複製。我個人除了參加展出之外,也參與了梅老師這一場的與談。就梅老師在開場時所提出的複製概念與提問,我以為他真正有興趣談論的是版畫藝術的美學和歷史問題,其思考範疇實屬哲學問題,與三位與談人似乎無法聚焦討論,不過我覺得座談會中還是有幾個有趣的思考點:
版畫為什麼要複製?複製在藝術性上的差別?(梅丁衍)
關於「Print」一字的翻譯,如果就版的概念來說,回歸到底片的正片與負片的概念,在創作思考上會有不同的可能。(姚瑞中)
當代知名藝術家做版畫的概念比較像是發行個人債卷,購買者看重的是藝術家的未來潛力。(姚瑞中)
購買版畫的實質意義在於購買者所獲得的參與藝術的過程及經驗,而非物質上的擁有,這種模式打破了藝術只為約佔總人口比例百分之一的金字塔級收藏家服務的傳統。(姚瑞中)
椿版畫所製作的原創版畫,強調的是藝術家介入的比重,透過與藝術家溝通想法及相關版印技術的支援,協助藝術家以版畫做為創作媒體來創作。(黃椿元)
七○年代由廖修平(1936-)引進台灣的現代版畫,背後的意義在於試圖帶入六○年代的美國普普藝術,也就是美國當時以版畫做為脫離抽象表現主義的方法。在廖修平的創作中,所常出現的東方常民物件,例如金紙和銀紙,即帶有來自常民生活的普普藝術的味道。而當時在臺灣以版畫來創作,即具有與日治時代以來的藝術傳統切割的意義。(梅丁衍)
在六○年代的美國,傑斯波瓊斯(Jasper Johns, 1930-)和羅伯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是兩位特別喜愛做版畫的藝術家,特別是複合版畫,而安迪沃夫的絹印則是一種概念性的絹印使用。這和臺灣現代版畫教育系統所強調的,以凸、凹、平、孔四種版種為主的單種版畫不同。(梅丁衍)
數位藝術如何被收藏?因為數位檔案可以生產複數原作,也具有重製的可能,最後藏家認同與收藏的是保證書。保證書代表的其實正是藝術的現實價值,也就是商業上的價格,如此倒退回去思考,可以推論藝術等於市場?(梅丁衍)
--
有印良品-藝術家與絹印作品展
藝術家:楊茂林、姚瑞中、Richard Wong (C.I.BOYS)、陳曉朋、蘇孟鴻、黃椿元、曾雍甯、許維頴、高雅婷、Candy Bird、王亮尹、范揚宗、廖震平
展覽日期:2015.12.19(六) - 2016.02.20(六)
展出地點: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 (104臺北市新生北路三段56巷17號B1)
藝術家座談會I:
時間:2016.01.09(六)16:00
主持人:陸潔民
與談人:蘇孟鴻、游雅蘭、悠畫廊總監朱怡瑾
藝術家座談會II:
時間:2016.01.23(六)15:00
主持人:梅丁衍
與談人:姚瑞中、陳曉朋、黃椿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