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6

問題與研究:「新」的版畫技術

陳曉朋

在學術研究上,為了滿足對於事物根本的好奇而做的研究,屬於基礎的研究,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做的研究,則屬於問題導向的研究。如果藝術創作也是一種學術研究(!?此為待釐清問題,一般稱為創作研究),藝術家在繪畫中發現問題,並透過繪畫來滿足個人的內在需求,這種狀態或許可以被歸類為一種基礎的研究,而版畫用來解決現有實際的問題,總是必須考量印刷的速度與品質等需求端的要求,則可以被歸類為一種問題導向的研究。

繪畫的研究問題

繪畫的行為屬於一種人類的本能表現,不管有無接受繪畫的訓練,基本上每個人都能繪畫,如拿到鉛筆或蠟筆的幼兒即能自然而直接的在紙張或牆壁上塗繪(幼童塗鴉)。繪畫除了再現肖像、靜物、風景等對象的功能外,它能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表現創作者的內在思緒和過往經驗,反映人類心裡的想法和身體的動作,所以常常被用來做為觀察與詮釋一個人的內心狀態及情緒表現。

繪畫有一個特點,那是透過繪畫的過程,創作者有機會和自己正在描繪的內容對話,並發現繪畫開始前所沒有理解或感受到的問題。對創作者來說,這個過程的經歷,可能是一種心理的歸納與整理,也可能是由繪畫過程中得到的領悟而展開的新的思考,或是為了滿足內在需要或某種好奇而進行的探索認識行動。

版畫的研究問題

和繪畫以筆或其他描繪工具直接處理作者的思考或情緒不同,版畫不是以表現創作思考的身分出現的,最早的版畫是一種實用工具,它的發明是為了解決現有的實際問題,特別是滿足大量印刷的需求,也就是提升印刷的品質效果及時間效率。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版畫技術陸續被開發,特別是機械複製的方法,並且總是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技術。

版畫的製作流程具有一種間接性,在早期的版畫製作中,以中國書畫譜和日本浮世繪為例,繪圖、製版與印刷是分工操作的,被視為一種工匠的技藝。相對於繪畫沒有絕對的入門門檻,人類可以很自然的以任何工具來展開繪畫,版畫的技術性比較高,通常需要經過特定的學習和訓練,才能有效的掌握與運用這種媒體。也因為如此,大部分藝術家的創作思考都以繪畫為基礎發展起來(透過繪畫而直接處理抽象思考的問題),卻很少以版畫為創作的起始點。

解決問題的問題

為了解決問題而出現的版畫,經過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進步,技術上的開發已經到達一定的高度,卻也可能面臨一個有關創作根本的問題:當版畫不再用來做為一種複製的工具,當它被藝術家做為一種創作媒體使用,高度發展的技術是否是一定的必須?那些大量涉及電腦操作、機械複製、充滿化學材料知識的版畫製作技術,確實能有效解決藝術家對於畫面品質及印刷速度的要求,但它有沒有可能如同繪畫般,讓人得以一種接近本能的自然方式來思考與發現問題?

版畫技術的「進化」不一定單單只是以更多的科技技術介入,它也有可能指著透過開發或改善,突破設備上或過程性的限制,產生一種更友善、更包容、更人性化的方式,方便創作者的使用與操作,使其得以將創作重心擺在思考與發現問題。除了借助科技進步所發明的新的版畫技術外,重新思考基本版印概念的技法革新,或廣泛取材自生活中的材料的版畫製作方式,也可能是一種「新」的版畫技法,讓創作者能在做版畫的時候,如同進行繪畫般自由與自然的思考。

「新」的版畫技術

一般認為由畢卡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 所發明的單版複刻 (reductive cut),就是當時一個新的凸版畫技術,藝術家以這個技法創作了《桌燈下的靜物和玻璃杯》(Still Life with Glass Under the Lamp, 1962)、《女人肖像》(Portrait of a Woman, after Lucas Cranach II, 1958) 等著名的作品。製作單版複刻所需的工具材料和傳統凸版畫完全一樣,不同的是製版和印刷的操作順序。透過一版一色,邊雕版邊印刷,一種「一去不復返」的製作方式,單版複刻節省了傳統多版套色所需重複構圖和雕版的時間,也提供創作者改變創作思考順序與結構的可能。

在使用傳統的版種外,琦琦史密斯 (Kiki Smith, 1954-) 也運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來創作版畫,例如:1995年的作品《無題/腎臟》(Untitled/Kidneys) 就是以馬鈴薯來印刷。史密斯處理有關身體和解剖議題的作品中,脆弱、敏感、纖細的質感是傳遞作品訊息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藝術家選擇表面具有粉狀質感,會自然流出汁液的馬鈴薯來拓印,以製造她所想要強調的身體黏密生理特性的肌理效果。隨手可得的材料,雖然不如專門設計來做為製作版畫的材料堅固耐久,但是相對的,也提供創作者一個不需考量製作成本,較能大膽放手實驗的可能。

其他還有許多看起來不是那麼新的「新」的版畫技術,通常屬於比較簡易的製版與印刷方式。以樹脂圖像轉印 (Gum Image Transfer / Gum Arabic Transfer) 和木平版 (Mokulito / Lithography on Wood) 為例,使用的雖然仍舊是傳統平版印刷的油水分離原理,但是基底版材由昂貴而笨重的石版變成容易取得而便宜的紙張和木夾板,甚至不需使用平版壓印機,以手拓或腳踏的方式即可印刷,這些改變都有助於創作者以更自然而直接的方式來創作。

類似這樣的「新」的版畫技術可能遭遇一個問題:如此的印刷材料不如傳統基本版材的堅固耐久。這的確是個技術層面上尚待克服的問題,但也正是因為這種材料的不確定性、開放性、脆弱性,或不實用性,才能帶來版畫創作上的一種自由,突破歷史上以大量印刷為目的而發明的務實版畫技術所要求的一定規範(技術導向)。另外,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探求藝術家的創作目的,使用版畫做為一種創作媒體,如果作品的內容沒有製造複數的意圖,這個問題似乎也就不是一個真的問題了。

--
樹脂膠版轉印工作營/凱莉艾默生 (Gum Image Transfer Workshop/Carrie Iverson)
演講時間:2013.12.09(一)6:30-8:15pm
教學時間:2013.12.10(二)-2013.12.11(三)
教學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220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