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4

騎士的路徑:董振平的版畫與方法學(二)

陳曉朋

二、版畫做為創作方法學

董振平的創作十分多元,除了版畫,也包含雕塑、複合媒材、多媒體裝置、觀念藝術、公共藝術等不同類型的表現,要談論董振平的版畫,自然也無法和藝術家的其他作品脫離,因為它們是一起發展起來的,藝術表達的概念也是互通的。廣義說起來,版畫和雕塑是董振平的主力創作,大學時代董振平主修雕塑,適逢廖修平回國教授現代版畫,因此機緣而開始學習及創作版畫,乃至赴美深造,也是選擇版畫和雕塑雙主修,返國後更以這兩種媒材的作品為主要展覽發表。

(一)版畫與雕塑相互影響

除了學生時代廣泛地接受版畫和雕塑的訓練外,這兩種創作媒體對董振平的重要性和意義,在於它們在藝術家的創作思考與形式生成上是相輔相成的。傳統上版畫和雕塑的創作同樣具有高度的身體感與勞動性,與物質性材料之間的親密真實接觸,讓董振平有更多機會「親身」體會如何處理平面和立體的空間問題。董振平先在平面上打洞,再扭曲彎繞這個平面來構成多層次的立體空間,一方面,由迴旋狀的面所構成的立體打破傳統雕塑所具有的體積與量感,帶有版畫中型紙孔版的穿透(鏤空)概念,另一方面,由這種具開放性接口迴旋立體所獲得的平面,則是一種非實心雕塑的壓平式表現。換句話說,穿透(打洞)打破空間的體積量感,迴旋(彎曲)消弭平面和立體的界限,董振平的版畫是一種平面的雕塑,雕塑則是一種立體的版畫。

除了型紙孔版的概念,版印的方法也提供董振平新的穿透可能。在版畫媒介(Print Media)的概念上,透過手拓或版畫機壓印程序所顯現的畫面通常具有物理性的扁平(Flatness)特質,套色所需的重複壓印更能展現經由印刷壓力、油墨品質(顏料色相、純度、濃度、墨量),以及重複印刷所衍生的色彩穿透性。經由版印扁平化過程所獲得的色彩穿透性充滿相當程度的變因,在印刷步驟完成前,難以完全預測的開放性格,正如同董振平雕塑中由「迴旋穿透」形式所產生的空間穿透性,提供了觀者意想不到的多視點閱讀角度。在創作思考和形式表現的生成過程中,董振平以他對於媒材知識的理解為基礎,配合操作技術的高度掌握,順勢地結合版畫和雕塑兩種媒材的屬性特質,創造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視覺語彙與具高辨識度的作品樣貌。

(二)版印原理與轉印特性

在版畫媒材的使用上,和大部分版畫創作者往往獨鍾於特定的版種不同,董振平廣泛地使用各種版印方法。以傳統手工印製的凸版畫,包含橡膠版、實物版、鋅版、壓印浮凸;凹版畫有單版多色、照相細點腐蝕、藍膜版;孔版畫有型紙孔版、絹印、網版印卡機(Print Gocco);平版畫則包含石版、PS版、紙版、木版。董振平也創作單刷版畫和併用版畫,並搭配照像、影印、轉印、剪貼、裱貼、手上彩等技法的使用。

版畫透過媒介來形成作品圖像,這個媒介通常是一種物理性的、觸覺可及的版[註4],做為轉印(複製)圖像的基礎母體 (Matrix),通常不以作品物件的身份出現。以凸版、凹版、平版原理所印刷的圖像和基礎母體的原版比較起來,畫面呈現上下正方向,左右反方向(左右顛倒)的形象,董振平利用這種版印物理性來表現造形上正負、虛實的對照關係。以傳遞「循環意識」思想的《正負面之循環意識》為例,董振平參考原版與版印畫面的對照效果,搭配圖地正負空間的使用,以觀看動線的循環感引導觀者左右來回閱讀文字,強化思考咀嚼其敘述內容的真實性。在《文字慾II》和《文字慾III》兩個系列中,除了以上述版印原理組構畫面,半浮貼裱貼技法的使用突破畫面的平面限制,原印刷頁與新印刷裱貼頁的文字相互影響,整體的閱讀關係變得更為複雜,在閱讀(to read)和觀看(to see)之間,原本意涵就模稜兩可的文字產生了更多的詮釋可能。

(三)版印規範與失誤運用

自現代以來,版畫逐漸脫離複製的實用目的,轉變為一種能創作非單一原作的媒體,一般以藝術家親筆簽名的限量版次(Limited Edition)[註5]做為原作保證的規範,這個動作與版畫解決大量印刷需求的原始意圖產生矛盾,卻有助於穩定版畫的商業銷售價值。以傳統版印方法印製的版畫,通常由藝術家或版印師手工印製,在調墨、滾墨、上墨、擦拓、壓印施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細微的差異或變因。嚴格來說,手工印製的版畫僅能說是「類複數」的作品,這種差異如果肉眼辨識不出即無大礙,如為肉眼明顯可見,則被視為技術上的失誤。

董振平的藝術觀建立在藝術與現實的結合上,因此他的版畫追求的不是精緻圖像的生產,而是如何有效處理藝術的問題,藝術家早期傳遞「醜陋美感」意識的作品,即有意識地操作「不完美」的概念,將不具傳統美感的形象轉化為具正面意義的作品。董振平樂於接受並運用版印的各種可能性來豐富作品的內容,包含版印失誤性所帶來的創作啟發。以凹版《現代美術館四連作V》(1994)為例,在高度依賴手感操作的單版多色技法及印刷施力的變因下,每次印刷結果都有一定的差異。再以橡膠版畫《唐馬III》(1992)為說明,董振平使用單版複刻技法,由大面積至小面積、由淺色至深色進行印製,多次滾墨上色的油墨堆疊及衍色變化,造成背景空間色的不均勻,在飽滿色塊的馬體對照下特別明顯,卻也為整體畫面製造出一種具衝突感的張力。

董振平以平版畫技法所描繪的 《序曲II》(1982)、《奧祕》(1983)、《新文藝復興》(1985)(加絹印)、《馳騁》(1985)(加手上彩)、《新文藝復興II》(1989)、《迴旋穿透》(1989)、《迴旋馬首》(1991)、《旗幟-光影III》(1994)、《旗幟-紙筒》(1994)、《靜物》(1995)等作品,多數使用石版技法,作品中線條自由流暢,不但傳遞出當下生活中的速度性與動態感,也充分展現藝術家描繪、製版時的身體感。至於被歸類於技術層面上的問題,如色墨的溢出或不均勻、版的邊緣印到顏色、套色上的些微錯位等細節瑕疵,則不是董振平所介意的,相反的,也正是因為畫面上存有這樣的意外小插曲,作品顯得更為自然與生動。

(四)版印過程與複數精神

版畫是一種能同時展現創作中所有製作過程的媒體,如中國藝術家徐冰(1954-)使用單版複刻技法製作木刻版畫《五個複數系列》(1986-1987),最後的畫面不但展現藝術家描繪的田園風光,同時也紀錄了所有雕刻的過程,特別能展現中國水平式構圖所強調的時間性。有別於徐冰實際展現版印過程的方法,董振平利用版印過程的概念來支撐作品想法。以他獲得中華民國第一屆國際版畫雙年展金牌獎的石版畫《奧祕》(1983)為例,這件作品描繪一枝置於石版中央的筆,筆桿上面緊繃著延伸至畫面四周的繩索,石版上面佈滿了不同顏色的隨意筆觸。董振平想要把無數藝術家在石版上描繪、腐蝕、印刷的痕跡表現出來,他以石版印刷技法描繪石版所經歷的滄傷歷史與過程,並印刷成像,等於以實際操作討論對象的方法來驗證想法內容。

版印技術得以生產多於單一原作的複數作品,在於版的存在提供藝術家測試畫面的各種可能性,董振平也使用版畫做為重複利用自己作品圖像的方法。以董振平的平版畫《國際刑警II》(1981)為例,畫面中的圖像,特別是騎著機車奔馳的騎士形象,先後現身在他的絹印畫《國際刑警III》(1985)、數位版畫《國際刑警#5》(2000)、數位版畫《國際刑警IV》(2001)等作品中,最後搖身成為公共藝術作品《正負之間》(2009)裡的騎士。又如董振平大學時期所創作的併用版畫《搖曳於舞人間》,它的主要圖像後來出現在數位輸出加手上彩的《搖曳於舞人間IV》(2008)中,最後成就了他的公共藝術作品《搖曳於舞人間》(2009)。從早期的版畫到近期的公共藝術,透過版畫的方法,董振平得以重複使用同一畫面圖像並加以改造利用,版畫的複數精神強化了藝術家後期創作中所強調的循環轉化概念。

(五)數位版畫與複合裝置

版畫的複數性使作品得以量產,具有傳播的能力,數位則是一種擴大複數力量的方法,不但解決傳統版印的費時問題,也反映當代生活的速度與節奏。董振平從2000年開始大量地創作數位版畫,2001年更在臺北的TIVAC舉辦數位版畫個展《策馬入○》。這個展覽延續董振平過往作品中常見以馬為主題的表現,配合千禧年的循環紀年概念,處理馬體形象、女人臉譜、條碼、馬的歷史典故等各種與馬有關的題材,主要作品有《馬伕II》(2001)、《國際條馬II》(2001)、《馬=碼IV》(2001)、《國際刑警IV》(2001)、《馬桶我,我馬桶II》(2001)、《條馬III》(2001)等數位作品。董振平使用各種現成的素材,包含自己以前的作品,以掃描、電腦繪圖、排版等數位的方法來處理這些圖像,再以印表機輸出最後的畫面。董振平的數位版畫強調數位軟體的共享精神,以傳遞圖像觀念為主,而非只是藝術品的物質性表現。

在傳統和平面性的版印之外,董振平也以版畫的方法創作複合及裝置作品,他通常以版畫的複數性為基礎,搭配拼貼和組構的手法。以絹印裱貼(網版印卡機)加鋁管裝置的《畢卡索是隻金牛》(1989)一作為例,董振平在近三百張明信片大小的紙張上重複印製不同色調的公牛圖像,再將這些紙張拼湊成一隻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平版畫《公牛(The Bull)》(1945)系列中最寫實的公牛外形,複數形式和特定紙張尺寸的搭配營造出滿滿都是紙鈔的感覺,由小紙張所構成的公牛造形則強化出「金牛中的金牛」形象。1992年董振平在臺北市臺灣泥雅畫廊舉辦《馬體、山形、水影》個展,當中運用展場兩面直角相交的牆面,以平版畫、竹、木、水球製作版畫裝置作品《反映》。董振平以畫面上有馬形、大小如磚塊般的平版畫,堆砌出有如實物鏡射對照的兩個馬體輪廓,輪廓內的中空部分,則裝置與圖像部位相關的立體材質。藉由這種正負面的空間關係,董振平企圖表現出自己一直以來所強調的,貫穿平面與立體結構的「迴旋穿透」理念。

註4:數位版畫(Digital Prints)的版為電腦上繪圖軟體處理圖像的圖層和檔案,概念上已打破物理性實體版的概念。
註5:版畫的簽名通常包含號數作品名年代,以及藝術家名等內容。

--
董振平

1994
版畫裝置(凹版單版多色、平版、單刷版、手上彩、裱貼、纜繩)
280x1150x60公分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南北畫廊(112台北市學園路1號)(原裝置地點為美華藝術協會四五六畫廊,紐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