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7

「藝術家的書」的展場

陳曉朋

暑假中參加北美館《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聯展,自己展出了四個系列的「藝術家的書」的作品,有一天在展場中,我突然想到,「藝術家的書」作為一種特別的藝術創作型態,除了在畫廊和美術館等藝術空間展出,它適合在哪些場所(域)出現,才(或)能創造更大的可能呢?

我思考到,一般人家裡如果有書房的話,裡面的基本配備通常有書櫃(架)和書桌椅,書櫃擺放藏書,人坐在書桌前看書。書房的牆壁通常會掛一兩幅畫作,書桌上擺置小盆栽,兩者用來營造閱讀和寫作的氛圍。我想,如果走出具私密性的個人或家庭書房,具公共性和開放性的圖書館和書店,也會是個和書有關,適合藝術發生的空間場域。

以書店為例,許多書店都會善用空間,在特定的區域或閒置的空間佈置一些小型作品,特別是攝影、版畫,以及陶藝作品。書店內有正式展覽空間也不是少見的案例,台北誠品書店信義店裡面就有一個誠品畫廊。比較特別的是,信義路的亞紀畫廊(原亦安畫廊台北店)裡面也有一個書店叫二手舍(nitesha),它顛倒了原本展覽空間總是附屬於書店的常態模式。而我認為「藝術家的書」的作品在和書有關的場所展出,更是特別有趣,它創造出一種書中書的場景。

我也想起之前和馬來西亞藝術家朱雯儀(Eddie Choo Wen Yi)的討論,她的一個想法讓我感到特別新鮮:Eddie認為視聽兩件事的經驗具有一種類似性,兩者應該是綁在一起不可分開的。我們有一些討論:

- 書店(看 see/read)vs.唱片行(聽 hear/listen)
- 買書和買唱片都是對這兩者的一見鍾情(love at the first sight)(看到書或唱片的封面,頂多翻閱一下或試聽一下(偶爾因為唱片封面的設計)就買了,如果當場看完或聽完,通常就不會買了。)
- 逛書店或唱片行,所謂「逛」的狀態,觀看(see,而非read)的成份很大。
- 書附CD vs. CD附書 (看和聽的同時存在)
- 看書時聽音樂(沒有真的在聽的背景音樂)vs.聽音樂時看書(是see,沒有真的在read)
- 書/CD:文字/聲音-2D/3D-靜止的/流動的-書(圖像/文字)/CD(圖像/聲音)
- 書的聲音vs.聲音(音樂)的圖像-書中的文字vs.音樂的文字(歌詞)-聚焦在觀看、閱讀還是聆聽?
- Eddie的馬來西亞經驗:當地的電影字幕有三種文字,佔據不小的螢幕畫面,強化字幕(文字)和聲音之間的敏感關係
- 書是有聲音的:書的文字的閱讀聲音vs.圖像和文字內容的想像聲音
- 張英海重工業(Young Hae Change Heavy Industries):圖像/文字/聲音(背景音樂)的關係

我猜想Eddie的意思是,也許可以試著在唱片行展示「藝術家的書」的作品吧!?

--
陳曉朋
給卡玆米爾馬勒維奇的光盤
(《獻給那些藝術家的禮物》組件之一,2014,絹印,12件一組,每件28x19公分,20個版次+5藝術家試印版)

1 則留言:

  1. Eddie的後續回應:

    影像與聲音的關係,像電影與音樂MV還有Video Art,對於聲音與畫面的安排和書與聲音其實蠻像的,比如說我們去KTV其實不會記住MV,因為音樂/聲音是重點,或者說MV的影像是附屬的,聲音先於畫面。驚悚電影也是聲音先於影像,比如說開門聲之類的,把聲音mute起來驚悚片就不那麼可怕了,在這種情況下即是聲音先於畫面,但是也屬於引導式的。

    現場表演的演唱會是視覺先於聲音的,畢竟演唱會還是演奏會或許會走音之類的,但也許是視覺先於聲音,所以我們睜開眼睛聽音樂時是不會發現的,除非我們是聲音或音樂的專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