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1

艾雪的版畫與藝術 II

陳曉朋

為了準備今年的基隆山海工作營藝術講座內容,我有機會重新思考艾雪(M. C. Escher, 1898-1972)這位藝術家的創作。

我為今年基隆山海工作營規劃的講題是《透視基隆》,延續去年《空間、光與物》的主題,這次將概念聚焦於如何閱讀基隆,包含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以透視法的介紹為觀看起點。為了找適合解說透視法的圖片,我想起了艾雪,2013我曾經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進行一場演講《艾雪的版畫與藝術》,內容主要介紹艾雪一生的版畫創作,其中也包含他在作品中如何使用各種透視法來創造奇異的空間。我選擇艾雪的彩色木刻版畫《另一個世界 II》(Another World II, 1947)作為工作營講題說明使用,這件作品描寫一個同時存在著由平視、俯視、仰視三種透視法所呈現的室內空間,是一個能清楚比較不同透視法的好例子。

不過和透視法無關,這次重新閱讀艾雪的作品,我突然有了不一樣的發現:艾雪這輩子的創作似乎不受當時整個歐洲藝術環境的影響!隨意舉幾個和艾雪出生年代接近的藝術家為例,至上主義藝術家馬勒維奇(Kazimir Malevich, 1879-1935)大他19歲 ,立體主義藝術家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大他17歲,新造形主義藝術家梵都斯柏格(Theo van Doesburg, 1883-1931)大他15歲,達達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大他11歲,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米羅(Joan Miró, 1893-1983)大他6歲,達利(Salvador Dalí, 1904-1989)小他5歲,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小他5歲,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小他4歲⋯⋯。艾雪成長的年代是二十世紀藝術的繁盛時期,當時各個藝術運動(movement)不斷發展,可是在他的作品裡找不到一張屬於特定的藝術運動(頂多只能以風格接近超現實主義或視覺效果類似歐普藝術來形容),也看不出有明顯受到哪個藝術家的影響。

當今的藝術創作強調反映特定趨勢或某種未來性,敏銳度夠高的藝術家往往有意識地迴避發展「不合時宜」的作品,艾雪的例子卻說明了創作上還是可以選擇做自己,即使千山萬水我獨行。

--
艾雪
另一個世界 II
1947
木刻版畫
31.8×26.1公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