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7

當代雕塑二十招 VI:古今

陳曉朋

為什麼我會想寫一本《當代雕塑二十招》(2018),並發展為立體作品《二十件當代雕塑》(2020)呢?對我來說這很自然,它不過是一種對於藝術現況的思考與回應。我記得自己就讀美術系一年級(1994)上的第一堂課是《西洋美術史》,學習藝術史(特別是西方藝術史)是當時美術系學生理解作品和建立創作脈絡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在往後的創作路徑上,我觀察到不但藝術史上有許多試圖和過往人、事、物對話的案例,自己也有創作向藝術史典範「致敬」的作品,如《三美圖》(2019)、《獻給那些藝術家的禮物》(2014)、《藝術家的物件》(2007)等,這個發現讓我意識到某些藝術史的內容是新的藝術創作的泉源,也是藝術家提升創作能量的重要養分。 

在學院討論當代藝術,藝術史上的傳奇人物馬賽爾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是一位很難不被談論到的藝術家,他許多激進的想法和作為神奇地改變了我們對於藝術的思考與想像。我的《當代雕塑二十招》裡面也有一招叫「杜象」,雙頁圖文對照的圖是一張學生在美術系系館所拍攝的照片,照片裡有一輛搬運物品的推車和兩把椅面上下對疊的椅子,即使它不是腳踏車的輪子,輪子也沒有放在椅子上方,既視感(Déjà Vu)卻讓人無法不聯想到杜象的《腳踏車的輪子》(Bicycle Wheel, 1951)一作,這種同時來自心理上和物理上的「學院的」(academic/campus)杜象,讓我發現自己觀看事物和創作思考的方法,有一部分來自與過往的對話經驗。

《當代雕塑二十招》這本藝術家書(Artist’s book)與我的藝術家教師身份有關,我在學校主要教授版畫課程,版畫的出現來自滿足大量印刷,特別是圖書,這個教「書」的經驗引發我創作藝術家書。在教授版畫和創作藝術家書的過程中,有兩位藝術家特別吸引我,某些他們的作品似乎和我的創作關注有著一定程度的共通性。艾未未(1957-)的《黑皮書》(1994)、《白皮書》(1995)、《灰皮書》(1997)是我常和學生分享的案例,這三本書是艾未未從旅居十二年的紐約初返中國時所編輯的,剛回到中國的他發現當時的中國完全沒有當代藝術的活動,他試圖透過這三本書來介紹西方藝術史、批判文本,以及當時中國前衛藝術家的創作,在《黑皮書》的〈現代藝術文獻〉中,有關杜象的介紹佔了大半以上的章節,包含他的現成品(Readymade)思考概念。 

紐約時期的艾未未深入研究達達(Dada)等西方藝術,特別受到杜象的影響,從他曾經創作一件彎折鐵絲衣架而成杜象側面輪廓的作品《衣架人》(1986)可以看出端倪。艾未未的第一次紐約個展《舊鞋、性安全》(1988)即大量使用現成物作為創作材料,至今現成物的挪用(Appropriation)仍然是他的主要創作方法之一。在艾未未眾多使用現成物的作品中,屬於中國舊文物的椅子是他特別喜愛使用的現成物之一,藝術家慣常以古工法來重組、拼合、嫁接具有一定年代歷史的木椅,以《有兩隻腳在牆上的椅子》(2009)和《有關節的椅子》(2010)為例,這些原本來自清代以檀木製作的舊椅子,經過艾未未的加工處理後,不但失去了作為傢俱的原始功能,所呈現的姿態樣貌也不再是觀者原本熟悉的閱讀視角。艾未未的創作揭示出藝術家急欲打破中國歷史上固有權威和冗重傳統的企圖,悖論的是,中國的威權專制在艾未未返國後的近三十年來更為加劇。

王廣義(1957-)是另一個我常在版畫課程中討論的案例。王廣義最早受到國際藝壇注目的《大批判》(1990-2007)是一系列使用文革宣傳木刻風格和現代西方商品標誌的油畫作品,這系列繪畫顛覆了版畫作為複製繪畫工具的傳統,轉而成為繪畫摹仿版畫特有的圖像效果。在這批讓藝術家聲名大噪的作品誕生之前,王廣義創作的《後古典》(1986-1988)是一系列與古典圖像對話的作品,他以低彩度的灰色調和扁平簡化造形(莊嚴、崇高、秩序的古典美學原則)重製西方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並在畫面上加上自己的「理性」分析性線條,這系列作品包含挪用杜象代表作《噴泉》(Fountain, 1917)而成的《杜象的九個小便池》(1987)和《杜象的四個小便池》(1987)。而在同樣對古典藝術進行修正動作的《紅色理性-古典人體》(1987)一作裡,王廣義將原作的色彩灰階化處理,並在寫實的畫面上添加鮮明紅色的矩格線條(所謂完美的構成),藉此弱化原作圖像意義來建立新的理想圖式。創作於1989年的紙本作品《被工業快乾漆覆蓋的名畫》和《被工業快乾漆覆蓋的名曲》組件,兩者同樣表現藝術家與過往經典對話,進而將其調整為符合現實主觀邏輯的模樣。王廣義這些帶有回應藝術史進程意味的早期作品,表面上看似一種略為笨拙的機械式回應,實際上反映出的是當時中國的時代脈搏。 

上述案例揭示出藝術家透過理解藝術史,在創作中與古(歷史)對話的不同模式。我常把自己和藝術史上的大師作品並列在系列組件中;以3D列印《當代雕塑二十招》而成的《二十件當代雕塑》,最後所得的素材原形作品試圖實踐從過往經驗中列印未來的概念。王廣義挪用藝術史上經典作品,為古典圖像添加對於現實生活關係的回應,也是一種古今對話。艾未未視整個中國歷史為現成物,所有在中國文化中出現的材料和技術,都被他當成現成物恣意使用,這更是古今對話的另一種層次表現。藝術的發展處在不斷變動的狀態中,改變是唯一不變的定律,然而它不是如同達爾文進化論(The Darwinian Revolution)般地演進,也不是以古非今或以今非古的二元對立。今日的藝術家在創作中進行古今對話,這種古今呼應的狀態超越了一般常見的「以古鑑今」、「古物新紋」、「新物古紋」等操作套路,今不只是拋棄舊有一切的朝向未來,它也能呼應過往,而古也不再是完全的舊,它是被挪用過後所產生的新。

--
古今一:超越
藝術家:艾未未、陳曉朋、阮璽、曾建穎、王廣義、王挺宇、吳權倫、許炯
展覽日期:2020.07.31(五)-2020.08.29(六)
開幕日期:2020.07.31(五)晚上6:00
展覽地點:亞紀畫廊(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156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