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6

寫書、製書、抄書:語言與圖像間的思考

陳曉朋

「寫書、製書、抄書:語言與圖像間的思考」是台北市立美術館第二屆策展徵件計畫《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主題展三場藝術家座談會的其中一場。參與座談的三位藝術家分別是陳曉朋、齊簡和張致中,他們擁有豐沛的藝術書製作能量,創作靈感分別來自自我生命經驗、十九世紀手影書,以及挪威的來福槍傳說。在這場座談會中,三位藝術家分享各自的創作想法並進行交流討論。以下是我的內容摘要:

座談主題

一、 藝術家作品簡介
二、 語詞(文字/words)之於創作的意義?
    - 文字 vs. 圖像:思考路徑的編輯/不同圖層(layer)的處理
    - 《我的畫廊 I:都一樣嗎?畫廊圖/畫畫廊》(index):自創的文字系統
三、 如何思考從文本(參照的書或其他資料)(text/context)到創作的過程
    - 大學主修版畫,現在教「版畫」/教「書」
    - 版畫的可複製性,滿足大量印刷的需求-圖書/知識體系-文字
    - 藝術家做版畫-圖像
    - 徐冰-印刷術-文化議題(天書/地書/各種語言的轉換)
    - 思考的出發點不是做一本書,而是作品以書的形式呈現
    - 我的創作關注為何適合以書的形式呈現?

作品簡介

一、《我好想變成一個作家 I》和《我好想成為一個作家 II》(2013)
    - 創作論述-藝術知識化-思想系統
    - 欣賞的藝術家-作家中的作家:
      Mondrian/Malevich/Hally/Batchelor/Gillick/Morris
    - 書寫創作狀態+工作室場景
    - 從作品(中文版)中發展作品(英文版)

二、《獻給那些藝術家的禮物》(2014)
    - 沒有「偶像」的反動
    - 資源回收自己過往的作品
    - 向自己欣賞的藝術家致敬/開玩笑:
      Albers/Malevich/Mondrian/Noland/LeWitt/Johns/Hally/
      Batchelor
    - 展示:裱框(文件)/盒裝(禮物)-書不一定要裝訂成冊

三、《藝術家尋找自己的禮物》(2016)
    - 版印方法學-絹印分色稿的啟發
    - 資源回收自己過往的作品
    - 雙關語-禮物/天份(gift/gifted)-天才論?

四、《彩色書》(2017)
    - Color/書名/命名-雙關語
    - 書名+彩色內頁=無字之書:書一定要有內文的字嗎?
    - 我對色表(色彩系統)的興趣,特別是單色畫:
      Rose/Cage/Batchelor/Thomas
    - 書本做為展場-可移動的展場-展場中的展場
    - 四個主題:心情/政治觀/藝術/書

五、《畫廊集》(2017)
    - 資源回收自己過往的作品
    - 開藝術家和畫廊的玩笑
    - 雙關語/命名-大部份畫廊慣常展現的「一樣的臉色」vs. 有理想的畫廊「該有
      的色」

--
寫書、製書、抄書:語言與圖像間的思考
主持人:簡麗庭
座談人:陳曉朋、齊簡、張致中
座談日期:2018.08.04(六)下午3:30 -15:00
座談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圖書室(104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