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2

承先或啟後?一種現況的觀察與思考

陳曉朋

收件綜觀

中華民國第十八屆國際版畫雙年展共有來自全世界74國共1493件作品登錄線上報名,1159件到館,中國、波蘭和臺灣為報名數前三名的國家,作品到館數前三名的國家則為中國、臺灣,以及日本。在所有到館作品中,初審委員從856件符合徵件規定的作品,評選出來自61國共202件作品進入複審。入圍複審的參賽者以來自中國、臺灣、日本為最多,這三個國家的入選數總合,比例高於所有入選作品的四成。以上統計資料顯示,參與本次版畫雙年展的國家以和臺灣地緣有關的國家為多,現今歐美藝術大國的參與比例則較低。而部份登錄線上報名人數多(90件以上),但到館件數相對比例低的國家,如波蘭、泰國和印度,按常理推測,應該和當地的郵寄運輸條件有關。少數投件國家(合格件3件以內)分別來自東歐、東南亞、中南美洲等不同洲別,幅員分佈廣闊,顯示版畫雙年展仍然受到世界各國版畫創作者的關注與重視。

技術議題

本次競賽的簽名規範較以往放鬆,包含開放簽名在作品畫面的背面,這些改變有助參賽者能更自由處理畫面。在徵件規定的範圍內,參賽作品各種尺寸的分配較為平均,打破以往參賽者盡量以最大規定尺寸送件的慣性。本次徵件也開放一定厚度的作品參加,但以此立體型態的作品送件數只有各位數,顯示普遍來說,平面仍為版畫創作的主要表現介面。在版印技術和表現形式方面,送件作品的表現技法豐富多元,凸版、凹版、孔版、平版、裱貼、併用版、數位版等各種版種皆有,其中以黑白木刻油印技法為最廣受參賽者使用的版印媒體。和歷屆相較,不規則構圖和由單位組件拼組而成的作品比例也大幅提升。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參賽者先以數位輸出處理底圖,再以手工版印主要圖像,也是本次參賽作品中一個明顯的操作趨勢,這個現象反映出現今版畫創作者工作程序的改變,也更能接受數位版印概念的事實。

內容議題

版畫所具有的平面圖像特性,特別能傳遞現今生活的速度感與當代的時代意象,本屆參賽者普遍熟悉版印特質,並能有效運用版印創作表達對於關注議題的不同觀看──無論是創者走向世界或世界走向他(她)、對內或對外的溝通及對話。在八百多件合於參賽條件的作品中,整體樣貌呈現豐富多樣性,各種類型的題材皆有含括,其中,除了部份作品具有如海報設計中所常見的標語、宣言式的訊息傳播樣貌外,關於人的存在、抒情懷舊、文化和環境議題,是整體參賽作品中表現特別突出醒目的創作主題,許多作品的高度成熟表現令人激賞。綜觀本屆收件作品,整體內容揭露出無論年長或年輕,居住於都市或鄉村,來自何種文化或什麼種族背景的參賽者,所有生存於現今這個時代的個體,所共同面臨到的普遍問題──生活壓力的遭遇與自我追尋的困境,以及共同的回應方法──創作做為一種生命出口的逃逸狀態。

展望期待

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是當代歷史最長久的國際版畫展之一,於文建會(現文化部)1981年成立後的第三年即開始辦理,顯示版畫在當時所有創作媒體中的重要地位,具有特定的時代象徵意義。今年來到第十八屆,至今已有三十六年歷史的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似乎也面臨時代環境變遷和藝術生態改變的挑戰。相較於主題式的策展選件模式,在單件作品徵件競賽型展覽中出線的作品,基本上呈現一種散點狀的標本式集合樣態,如同在上述「內容議題」中所提到的,在一定樣本數量的觀察下,整體參賽作品的共同核心創作關注確實得以綜合歸類,但國際版畫雙年展的最終實質產出是「展覽」,如何透過展覽的形式,運用展出作品來創造或進行更深層次的思想對話和知識生產,值得期待與實踐。另外,未來如果持續以公開徵件、特定媒材的創作為展覽基調,版畫(print)或版印媒體(print media)的重新定義與擴張,自然也是個帶領國際版畫雙年展走向新時代的必要思考議題。

(中華民國第十八屆國際版畫雙年展初審感言)

--
中華民國第十八屆國際版畫雙年展
藝術家:蒂娜沃爾法特(Tina Wohlfarth)等共202位藝術家
展覽日期:2018.06.23(六)-2018.09.02(日)
頒獎典禮暨開幕式日期:2016.06.30(六)下午2:00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403台中市五權西路一段2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