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8

從作品談未來

陳曉朋

近期參加由策展人王俊琪策劃,地點遠在黎巴嫩貝魯特的聯展《地緣政治》,展出《我不屬於這裡而是那裡》六件一組的繪畫作品。這其實是一件舊作,在構思這件作品的時候,我先在A4大小的素描本上打草圖(2009),作為思考探勘路徑(mapping)的紀錄,之後畫在30.5x30.5公分的畫布上(2009),成為一種拿在手上的地圖(map),後來有感小尺寸地圖的力量似乎不夠,決定再將它擴大成101.5x101.5公分的繪畫(2009-2012),也就是大地圖,就像一般裝置在牆面上的大型地圖。

因為疫情的關係,運輸成了一個高成本和難以預測時間的挑戰,俊琪和我討論如何在相同的概念下調整展出的形式,在最後的定案版本中,地圖變成了旗幟(flag),我們將原本的繪畫圖像輸出在薄布上,做成可以懸掛在桿子上的真的旗幟。《我不屬於這裡而是那裡》六件繪畫的色彩來自1949以來大中國地區的主要政權代表色一一國旗和政黨標誌的顏色,當地圖變成旗幟,也就成了國旗圖(flag map)。

這組畫作以色彩再現特定政治權力,畫面上的米色框暗示不同權力的劃分,色彩的漸進變化顯示1949以來中國政權的轉變。這組作品常常被看成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87-1944)式的繪畫,因為同樣都是幾何抽象的作品,有著垂直水平的構圖,也只使用特定的色彩。不過和現代主義繪畫所追求的絕對和純粹不一樣,它聚焦於反映兩岸之間的政權轉變關係,從第一件到最後一件,分別標示著幾個重要的時間點:1949國民黨政府遷台、1997香港回歸中國、2000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台灣、2008國民黨重新拿回台灣政權,以及我所預測但不希望發生的未來。

有關預測未來的創作,台灣藝術家侯俊明(1963-1996在香港創作的木刻版畫《香港罪與罰》是一個很精彩的案例。1997香港回歸中國前,有不少人選擇移居他地,但大部分居民似乎相信(或也只能選擇相信)中國的承諾,以為香港可以「馬照跑,舞照跳」,維持現狀五十年。而藝術家明亮的眼睛似乎得以看穿事實真相,侯俊明以他的招牌視覺語彙,大膽暴力、挑戰禁忌、具強烈嘲諷性的圖像,暗喻香港回歸後的未來。放在今日來看,這系列版畫所刻畫的情節,幾乎就是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所抗議的香港現況。

題外話,近期以香港反送中議題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家有目前定居台灣的馬來西亞藝術家李迪權(1981-),他在香港反送中抗議活動期間前往香港參與示威遊行,同時採集現場資料,返台後發展出一系列以反送中運動為主題的木刻創作。相較於侯俊明散發民間草莽氣味,充滿未來預言與警示意味的大型木刻版畫,李迪權刻意採用左翼木刻風格,以事件場景照為圖像基礎所發展出來的小型木刻版畫,則偏向紀錄與再現一個深陷掙扎的城市的樣貌。

--
侯俊明
1996
香港罪與罰
木刻版畫
3件一組,每件195x81公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