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朋
日前在北美館展出的《徐冰:回顧展》是中國藝術家徐冰在國際上的第一個回顧展,由王嘉驥所策展。徐冰的作品在藝術界和學術界已有許多專門的研究,包含專書及論文,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想談論我對展覽中的版畫現象的一些觀察。
版畫訓練
徐冰早期的學院訓練來自於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1981年大學畢業即留校任教,1987年獲碩士學位。徐冰在中央美院求學及教書的年代裡,當時中國年輕藝術家普遍接受到的是傳統繪畫和雕塑的訓練,少有接觸其他複合媒材的機會與經驗。在版畫系的課程中,異於繪畫創作的思考模式、各種版種的材料知識、不同製版及印刷的工具機器,反而成為一個提供學生嘗試傳統媒材以外媒體的另類途徑。而徐冰的作品在日後逐漸轉變,成為以版畫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複合媒材及裝置作品,不知道是否也與這個早期的學習經驗有關?
木刻刀法
徐冰早期的作品以木刻版畫為主,迷你版畫《碎玉集》(1977-1983) 描寫農民生活和鄉村風景,徐冰以熟練的刀法刻畫出純樸的農村風情,形象飽滿結實而具趣味性。而在描述自然風光的《自然1-有山的地方》(1985)、《自然2-一片種子》(1985)、《一條大河》(1987)、《草垛的倒影》(1987)、《五個複數系列》(1986-1987) 等作品中,木刻刀法的特色更為突出,藝術家以特有的節奏韻律刻畫出疏與密、曲與直、黑與白、陽刻與陰刻的線性圖案,畫面細微而深刻、靈活而生動。木刻版畫的刀法決定了作品的張力表現,而徐冰的刀法有如一種新的山水皴法 。
單版複刻
單版複刻(在中國稱之為「絕版」)是徐冰木刻版畫中常用的製作方法,代表作品有《五個複數系列》(1986-1987) 和《我的書》(1992) 等作。單版複刻邊雕版、邊印刷的特殊技法,主要可以節省雕版時間,同時也能充分表現色彩的疊印效果,畢卡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 的橡膠版畫《燈桌下的下靜物》(Still life with a Glass under Lamplight, 1962) 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而徐冰使用單版複刻的目的很不一樣,他以這個技法來突顯作品本身所強調的過程性和時間性,藝術家只用單色(黑色)印刷,企圖呈現雕刻製版畫面從有到無的變化過程,並以中國傳統書畫水平卷軸的方式來展示。
印刷對象
版畫以版為媒介,透過各種印刷方式將版面的痕跡轉化為作品的形象。徐冰印刷的對象主要有兩大類:發現的現成物 (found object / readymade) 和精心製作的物件 (made object)。徐冰早期的作品多為雕刻刀刻製的木刻版畫,1986年的《大輪子》是徐冰第一件印刷現成物的作品,透過印刷巨型工業用的輪子,理論上徐冰和他的藝術家朋友們所創造出來的是一件可以無限延伸的版畫作品。至於號稱世界上最大的版畫《鬼打牆》(1990-1991) 一作,徐冰要拓印的不只是受日曬、風雨侵蝕的長城建物的物理空間,同時也含括了該牆所承載的文化、政治、軍事等歷史時間。
版畫出版
歷史上版畫與出版有著密切的連結,書是最常見的印刷物,書的意義、形式與功能也是徐冰作品中所常探討的議題。《瀾漫山花》(1975-1976) 是徐冰最早和書有關的創作,這是一本用以鼓舞人心,內為木刻插圖與文字的政治宣傳藝文手冊。而在藝術家的代表作《天書》(1987-1991) 中,徐冰發明了一套結合漢字結構與英文字母的假字系統,以中國傳統雕版技術製版和印刷,這是一部無人可以閱讀「書」,用以提示一種對於文化的警覺。相對於《天書》,徐冰的《地書》(2003-2014) 以電腦軟體處理收集自世界各地的標誌、商標、各種圖表的表達符號,所欲創造的是一本人人皆可閱讀的「書」,用以反映當今均質扁平的全球化現實。
版畫議題
徐冰作品中所處理與所面對的大主題是人類(特別是中國人)的文化狀態,這也是人類與其他動、生物在存在上的最大差異。版畫是一種能有效反映人類生存方式的媒體,它的出現解決了大量印刷的現實問題;版畫的可複製性所帶來的複數影像及複數形式,也深刻的呈現了現當代生活的行動節奏及消費分配。不過以版畫的思考為基礎來發展作品,徐冰要追溯的其實是中國四大文明之一的印刷術,更進一步來說,藝術家所關注的是受印刷術所影響、藉由文字進行並影響人類生活的思想傳播。而相當程度來說,徐冰的作品是「安全」的,因為文化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與反映,它不聚焦於特定的社會或政治議題,所以也不會特別尖銳並容易消逝。
--
徐冰:回顧展
藝術家:徐冰
策展人:王嘉驥
展覽日期:2014.01.25(六)-2014.04.20(日)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104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