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朋
「我們還在為這個世界繪畫或雕塑嗎?」(Are we still painting or sculpting for the world?)我念碩士時的藝術學校在知名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上有一個校友群組的網頁,上面有關這個頁面的形容是如此描述的。
這裡所謂的繪畫或雕塑只是一個創作形式的概念,上述句子的重點在於我們是否能透過所學(藝術創作)來為我們所處的社會做些什麼。雖然畢業多年的我也「號稱」繼續創作,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與經驗的累積,我越來越感到疑惑:藝術家到底是在什麼樣的立足點上進行創作?我們是否真的能透過藝術創作來(有效)改變這個世界?
視或不視
我想以吳美萱和范姜道歆的作品做為一個回應上述問題的說明樣本[1]。吳美萱以電腦軟體將風景攝影影像轉換成由方形網點構成的印刷影像,這個動作改變了原有影像的可辨識度,也暗示出觀者被期待閱讀到的對象不再是原有的攝影對象。范姜道歆在畫面上製造揮灑滴流狀的動態線條,以繁複層疊的線性構圖牽引出隱約浮現的特定人物形象,觀者的視線也順勢被帶往這個觀看的方向。
然而去除上述視網膜視覺語彙的表現,到底什麼才是兩位藝術家透過創作想要傳遞的思想核心?在藝術家的創作自述中,吳美萱描述自己對於數位和機械複製影像生產方式的觀察,以及兩者碰觸現實與真實的可能。范姜道歆欲探討的則是一種「內肖像」 (Infra-Portrait) 的概念,藝術家強調表現的並非古典以來的肖像傳統,而是借用鏡像觀看哲學來釐清自己與他者之間的附屬關係。
是或不是
閱讀吳美萱以絹印平整印刷出來的幾何點陣形、「從有到無」的畫面組構,與范姜道歆結合絹印、手繪、雕刻所製造的有機抽象形、「從無到有」的畫面形象,我很好奇藝術家使用如此視覺語彙的動機為何?它是否能有效而精確的再現藝術家自述中所提及的抽象思想?如果藝術家的創作不在成就這個目的,選擇開放詮釋的態度又是為了提供什麼想像與可能?
我也好奇在藝術創作上,在上述可見與不可見的狀態中,如果扣除藝術家直觀式的、作者論的、通常以視覺為主的形式語言操作,到底什麼是我們所期待的藝術創作的「學術」內容?它和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又有什麼不同?又能解決什麼(問題)?我以為,相對於提問藝術學院畢業生「我們還在為這個世界繪畫或雕塑嗎?」給尚在學院內的年輕創作者的問句或許可以是「我們真的能為這個世界繪畫或雕塑嗎?」至於透過藝術創作,我們所能改變的終究只是畫布(藝術框架)內的世界,或亦能拓展至畫布外的現實世界,這可能永遠是個雞生蛋或蛋生雞的玄妙問題。
1.吳美萱為北藝大美術系碩士班學生,范姜道歆為臺藝大美術系版碩班學生,兩人的作品都是以版畫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複合媒材作品,原預計於2014年5月舉辦雙人展,以彼此的作品做為相互參照的樣本,但展覽因故取消。
--
Passing Scenery 08
吳美萱
2013
壓克力彩、壓克力片(絹印)
30x42.5公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